停下腳步 聽雨林植物細說台灣史
在台灣,有一群昔日活躍的雨林植物,如今零星散落各地
這是一本關於它們的小圖鑑、生態紀錄、應用文化
以及對台灣歷史、社會與族群的觀察筆記
在台灣島上,存在著一群熱帶雨林植物,昔日跟著我們的祖先或殖民者陸續來到台灣。從最早的原住民、荷蘭人、華南移民、宣教士、日本人、泰緬孤軍、緬甸華僑,乃至新住民。許多樹木在這塊土地上發芽、扎根,站立將近一個世紀。曾經輝煌於歷史舞台,牽動著台灣的經濟、醫療、貿易命脈。
隨著時間更迭,有的植物今日依然活躍;但更多「完成歷史任務」的樹木,漸漸被遺忘在台灣各個角落,來不及被大眾認識,就已老去、凋零,甚至從台灣消失。
十多年來作者走遍台灣各地,繁殖並栽培,保存這些珍稀的熱帶資源,拍照、繪圖,記錄下它們的珍貴面容。當中不乏全台唯二、唯三,或是不到十株的樹木。在尋找過程中抽絲剝繭,解讀藏在它們身上鮮為人知的文化意義。這是一本雨林植物的小圖鑑、生態紀錄,以及應用文化,更是作者對台灣歷史、社會與族群的觀察筆記。
|作者|
胖胖樹 王瑞閔
從小患有「作文恐慌症」,十分懼怕作文課,五百字作文彷彿是要命的作業。為了戰勝「作文魔王」,高中時自願擔任國文小助教,並開始學習閱讀文字書。三十歲,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夢想,矢志成為作家,購書開始自學寫作,並且要求自己一天一篇作文,慢慢增進寫作能力。經過數年時間,終於完成了這本十八萬字的圖文書。
﹝胖胖樹的熱帶雨林﹞
胖是半、月二字組成。樹是一種生長緩慢的生命型態。取名胖胖樹,是提醒自己人生多數時候並不圓滿,也有警惕自己不自滿的意思。並要求自己要像樹一樣有耐心,雖然慢,仍要日日學習、成長。就像這十多年來對自己夢想的承諾,也許不被了解,也許困難重重,仍舊堅持著,希望有一天兩個胖字可以成就一輪明月。
作者序 胖胖樹之所以是胖胖樹
二○一六年底好友至東非旅遊,回來後四處招兵買馬,希望我也一起到非洲教小朋友認識植物,並在當地實現建構雨林的夢想。我沒有考慮就直接拒絕了。這才知道,原來連我身邊十分要好的朋友都不清楚我這十多年在做些什麼,都誤以為我只是在蒐集植物,不明白我在意的其實是這些植物背後的「文化意義」與「生態價值」。
植物在生態圈扮演生產者的角色,提供其他動物食物。聰明的人類還懂得利用植物來製作橡膠、油、藥品、染料、纖維、飲料、香料、用材。植物,特別是熱帶雨林中的植物,對人類歷史與文明的發展具有關鍵的影響,卻時常被忽略。
在中世紀之前,中國及印度、東南亞地區就懂得使用龍腦香、大風子、檳榔、荖葉、香水樹、桐油、榴槤、蒟蒻。而中南美洲古文明會利用橡膠、金雞納、古巴香脂、祕魯香脂、可可、香草、墨水樹、胭脂樹、鳳梨,非洲地區則發展油棕櫚、可樂與咖啡的應用。這些改變世界的植物,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,陸續被歐洲列強介紹到全世界。至今,桃花心木、巴西栗、卡姆果、白花蝴蝶蘭等許多植物,仍在世界貿易的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。甚至影響了幾次人類歷史上大小規模的戰爭。
文字記錄之前,南島民族就陸續將東南亞地區可食用的熱帶植物引進台灣,部分成為今日常見的蔬果,甚至被多數人誤以為是台灣本土植物。十七世紀以降,熱帶雨林植物首次被人類計畫性地引進台灣,象徵台灣被劃入歐洲列強大航海的版圖。而後經歷了明鄭、清領時期,那些來自鄰近的中南半島,在中國華南地區廣被栽培的熱帶植物,隨著華南移民渡海來台,見證了先民胼手胝足的開拓史。
日治時期,是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熱帶植物引種與試驗階段。數以百計的熱帶植物,至今仍藉著婆娑椰影,招喚日本帝國熱帶殖民的浪漫想像。而國共內戰戰敗後逃難來台的滇緬孤軍、排華事件下顛沛流離的緬甸華僑、南向政策中離鄉背井的新住民、東協國家數以萬計的移工,在台灣各地品嚐南洋味料理的當下,觸發各自的鄉愁。
由熱帶雨林植物所堆疊出的精采歷史,是構築福爾摩沙今日豐富且多元文化的養分。可惜那些扎根在台灣歷史與文化扉頁上一株又一株的雨林植物,無法替自己發聲,就這樣默默地佇立在看不見的角落,日漸飄零。於是,抽絲剝繭,解讀藏在它們身上鮮為人知的文化意義,成為我賦予自己的使命。尋找、紀錄、保存這些特殊的雨林植物,是我刻不容緩的夢想。
自幼接觸小牛頓雜誌、漢聲小百科,替我對這世界的探索揭開了序幕。隨著年紀漸長,原本對所有生物的興趣漸漸收斂,轉而特別嚮往熱帶雨林。大學階段,浸淫在T大總圖書館的浩瀚書海,爬梳一頁又一頁的歷史文本。赫然發現,台灣竟然曾引進那麼多熱帶植物。將查到的資料化成一筆又一筆的紀錄,逐一整理、保留在電腦檔案夾,並且利用課餘時間,開始四處找尋這些只存在舊文獻中,連網路都搜尋不到中文資料的植物。
碩士畢業後,為了籌措收集植物的資金,我進入信義房屋工作。每天晚上十一二點下班後,不忘翻閱植物圖鑑或上網查資料,放假就往植物園跑。曾一日來回四五百公里只為了去看龍腦香,滂沱大雨淋成落湯雞也不願意折返是為了找蓼樹、布氏黃木,發神經到處請人帶我去高雄女中是為了爪哇耀木,也為了單子紅豆跟美洲橡膠樹去了不知道多少次竹山跟嘉義。再發現那些活古蹟般的植物所帶來的感動,是屢遭挫折時還能支撐自己繼續往前走的力量。
自二○○七年四月,我開始在部落格上介紹各種來自熱帶雨林的植物與相關知識。迄今總共發文七百九十餘篇。在這不算短的十年裡,我一方面尋找、介紹那些被植物園遺忘的植物,一方面持續觀察、研究種苗商、水族業者、新住民、甚至玉市裡又引進了哪些熱帶元素,十年來持續更新雨林植物在台灣的戶口名簿。二○○二年迄今,累積記錄一千九百餘種雨林植物。
二○一六年,是胖胖樹的熱帶雨林重要的里程碑。找了一處空地,辦了幾場公開的植物展,讓大家有機會親眼看看這些特殊且罕見的熱帶雨林植物,聆聽它們飄洋過海來台的故事。我將植物按原產地來排列、並且模擬雨林的分層。希望每個參與活動的人員,在認識植物的同時,也可以了解它們的自然生態。
十多年的歲月裡,我跑遍全台各地,蒐集了近千個物種。當中不乏全台唯二、唯三,或是不到十株的樹木,甚至還有母樹已經意外死亡的珍貴植物。我衷心地希望,有朝一日可以找一塊合適的土地,將這些參天大樹一一種下。依原產地分區栽種,依它們在森林裡的位置打造合適的小生境。為台灣留下這些活的古蹟,留下一座文化與生態兼具,會呼吸、又能夠固定溫室氣體的雨林教室。
二○一七年夏天,在城邦文化張淑貞總編輯的鼓勵下,我啟動了《看不見的雨林——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》寫作模式。數個月的時間,不分週間週末,一方面工作,一方面不停不停的寫作,自上午七點至晚上十一點,日日夜夜敲打著鍵盤。動力的來源,是每一株植物,是替植物發聲的使命感。冀望藉由此書,可以讓更多人明白究竟我是為了什麼而堅持。